《大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品的,由孙虹、王静、柯永权三位导演的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四位在清华读书或者工作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人生境遇所做出的选择。看完之后还是有很多的感触。
首先介绍的是一位上海的考生,他最终成功去了清华读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一些起伏,从一开始看感觉这位同学基本是可以很有把握地走进清华,但是高考却给他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刺激,让他的道路不显得那么一帆风顺。在看的过程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是他在等待高考成绩出,以及出成绩之后的那一瞬间的心态,因为我的能力和这位同学差了很远,所以主人公其他的事迹我也很难有共鸣。我是以过来人的心态看的这一片段,现在看起来觉得心态相对平和,可是代入进自己高考的那段时间我却有着比主人公更加激动的情绪。寒窗苦读十多年,更多时候学生自己,家长之间,老师之间都希望可以通过高考成绩来给这个人定性。这种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因为毕竟这是一场非常公平的测试。如果让学生或者家长之间不去竞争成绩,难免大家会去找一些新的领域去竞争和攀比,这样导致的效果可能会更差。可是当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这里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过大的压力,也会使一些同学的心态出现问题。
直观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们会去渴望给学校划分三六九等,借此来巩固自己在高考时为自己争取到的“地位”,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也没有什么,但怕就怕这些同学可能会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放弃在大学时继续努力,这只会白白浪费大学黄金的学习时间;给大学评级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可能是,如果真的有人对此信以为真,那就会出现愿意为了去到所谓“等级更高一点”的学校而放弃自己更加心爱的专业的额情况,这对考生个人的人生有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后面还介绍了一位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博士生毕业之后放弃可能的留校机会去基层服务人民的事迹。这里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他所说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当外界直到他的决定之后对他的评价可能不是鼓励,甚至不是保持中立,而是一些谩骂和嘲讽,他们认为主人公这么做主要是想凭借他的身份给自己带来一些利益。
最后主人公说,如果是骂一个不好的人,人家也不在乎你去骂他。但是对于一个本来有点理想的人,要是去诋毁他,嘲笑他,他本来可能做这些事就只是想得到大家的一点认可,却被不断diss,这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创伤。我相信很多人也曾经想过用自己的所学去造福一方百姓这样美好的愿景。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渐渐觉得这个想法不够真实,甚至很难将它说出口。所以当这样的例子发生在现实中的时候,大家会带着很复杂的心情去评论,这样也就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评论。
相信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投身于此,这件事终有一天是人们都想去做,也都想做好的事。后续查了一下发现主人公的基层服务之旅还是很有成效的,希望主人公能坚持下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Last modified on 2022-04-08